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

由逐渐消失的明信片谈起

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

情怀,初心,匠人,这些词本来早就存在于我们的五千年历史文化之中,也在历代先人的脉搏中、文化中、典籍中时时闪耀着。直到这些老底被西方诸国特别是善于“拿来主义”的邻国给沙中淘金,有意识的传承、发扬并且坚持无限光大之后,我们才突然发现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那些老祖宗的数百年甚至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沉淀早已被我们清理了,并且时下还正在清理着。

然而,时代毕竟是在“进步”的。亡羊补牢亦未为晚也,于是一时间,各类线上线下的媒体都开始热衷于情怀,初心和匠心了。各类沁人心脾的故事到处传播,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文化上的反哺,从西至东,由外至内,就这么逆行了。

其实设计一词,本是外来词,在中国古代早有“法式”一词,文化东渡后,由邻国演变而来,再转译为“设计”。方法和形式,多好的称谓。设法和计量,就多了很多机心在内了。当然这也是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活动罢。

而当“设计”一旦与情怀,初心,匠人这些让人灵魂慢一拍的词遇上之后会发生什么精神效应?最近偶尔在网络上看到一组日本发行设计的明信片,似乎很能说明这个精神效应的结果,同时也不由得为设计师的匠心和创作点的挖掘点上一赞。

上图:

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上海野火创意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上海野火创意  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上海野火创意 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上海野火创意 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上海野火创意 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上海野火创意 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上海野火创意 我们为什么强调品牌需要有文化情怀?-上海野火创意

 

如今已经过时的明信片,在上世纪80-90年代可是明星产品,在一年中多个节日中风靡于年轻人社交活动之中,传达平日难以述说的情感。如今电子网络时代,纸本没落,人的情感的交流也渐渐流于形式,甚至浮夸。手写明信片的那份温暖和感情的投入,在电子明信片上,是永远也难以传达的。而明信片的接受者,也从一个故事和一个场景,转变为手指轻按下的1秒钟的冷冷记忆了。

曾记得上学时代给远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同学手绘了一张明信片,投递出去。多年以后,大家各自成年,彼此在另一处城市见面,喝酒,寒暄。偶尔提起了这个小事,同学兴致勃勃的说起收到那张明信片的故事,很多细节依然记得。很感慨,那张小小的薄薄的白色明信片成了彼此友情的历史见证物,温暖如昨。很难想象,现在的孩子,多年以后见面寒暄,同样的场景,难道要求他掏出手机,打开电子email,说,诺,这是你发的明信片……

看设计,很多人往往流于形式,禁锢于眼界。再讨论颜色,字体,留白,其实都很容易陷入到个人的审美角落中。就如同这些邻国的明信片的设计,其实已经远超脱于设计的形式之外了。因为它所设计的,是一个个需要观者自动脑补的故事。

第一款猴子的设计,还只是有一只猴子孤零零的呆在温泉中。多年后,同一个的场景,它的身边多了一只小猴子。同样的,织围巾的小羊,多年以后,围巾已经完工,戴在了脖子上了。这些有意味的细节,会串联出很多有待想象的故事。发生了什么事?这个时空的空白就留给了消费者去想象了,说不定,还能引发几个人有意思的对话也说不定。这个想象的空白,就是设计师需要传达的品牌的情怀,产品的初心,设计者的匠心。

我想这位设计师应该也有几许关于明信片的小故事珍藏在内心的吧。

情怀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它是一种融化的力量,是一种艺术上的通感。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总而言之,大设计,有大情怀。小设计,也同样会有打动人心的小情怀。品牌是流动的,情感是流通的,让品牌流通于时空中,并且在人的情感中孕育发芽,落地生花。这些才是一个品牌设计师应该去研究的吧?

再看看我们发行的明信片,例行公事,一脸严肃,几乎让人没一点收藏的欲望和想象的空间。

www.yhidea.com 发布。请勿抄袭,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谢谢!

上海 野火创意
834043911@qq.com

上海野火创意以创造独特的“可持续品牌设计价值”为理念,为企业提供品牌定位战略与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一体化服务,帮助客户创造可持续性品牌符号资产,将商业创新与创意美学精准平衡,获得众多客户的深度认可。贵宾咨询专线:13761551609。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